奚紅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而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當前,國家之間、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競爭,歸跟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要跑出中國創新的“加速度”,人才是核心關鍵。城市的經濟騰飛離不開人才支撐,其未來發展更需要雄厚的人才積累。
近年來,深圳通過出臺一系列突破性的人才優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精英,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增添了不竭活力。深圳是一座因人才而興、因人才而盛的城市,時至當下,深圳對人才的渴望有增無減,求賢若渴的深圳姿態,對于我省今后做好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借鑒意義。
一、深圳市人才政策基本情況
一直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特別是近幾年,陸續制定出臺了《關于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的意見》、《深圳市人才安居辦法》、《深圳市青年創新就業人才選拔支持實施方案》、《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十大人才工程》等人才政策, 2017年8月,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于當年11月1日正式實施,且每年11月1日被確定為“深圳人才日”。深圳的經驗一再證明:抓人才就是抓發展,強人才就是強實力。數據顯示:2017年深圳共引進各類人才26.3萬人,同比增長42.5%,平均年齡為27歲,其中35歲以下占九成以上。新增“孔雀計劃”人才958人,近97%擁有博士研究生學歷。高知年輕化的優質人才,為深圳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皝砹?,就是深圳人!”這是口號,更是深圳對人才的態度和情懷。
各種優良環境也成就了深圳是中國引進人才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是近年來各大城市人才競爭“搶人大戰”的鼻祖,并且深圳的“挖人”策略這幾年也一直在升級。今年深圳出臺了《關于加強黨對新時代人才工作全面領導進一步落實黨管人才原則的意見》、《關于實施“鵬城英才計劃”的意見》和《關于實施“鵬城孔雀計劃”的意見》。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對媒體透露深圳將再推人才新政。
目前,深圳10個行政區分別在人才資助、人才住房、人才服務、人才創業等方面大膽突破,打破束縛人才發展的條條框框,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應對愈演愈烈的新一輪“人才爭奪戰”,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值得學習借鑒。
二、深圳市人才政策的經驗
深圳市人才引進工作已形成一整套符合地方實際、行之有效的做法,具有可學習、可推廣的借鑒意義。分析深圳市人才政策,有四個方面的重要經驗可以學習、推廣。
1、市區聯動
在深圳市不斷出臺人才系列優惠政策的背景下,各個區也紛紛推出引才大招,在市一級引進人才補貼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特色、發展定位、實際并大膽地制定出臺了極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如:南山區60億支持人才雙創,福田區推“大禮包”吸引人才,寶安區杰出人才可獲得1200萬元獎勵,龍崗區出臺“深龍英才計劃”,龍華區人才分類資助,鹽田區三大梧桐工程打造人才高地,坪山區出臺“聚龍計劃”,光明區實施人才工作“鴻鵠計劃”,大鵬區生命健康產業匯聚人才,羅湖區高層次產業人才“菁英計劃”。
2、持續發力
與人才政策的創新突破相適應,深圳市財政在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是突破性的,重拳出擊,持續發力。2015年深圳市級財政的人才預算是21億元,實際投入16億元。2016年市級財政收入預算44億元,比2015年新增23億元。2017年、2018年市級財政預算均為60億元,可見投入力度之大。深圳市市長許勤向有關部門反復強調:在財政預算上,人才預算不封頂,因為資金用在人才上是最有效率、最有價值的。
3、機制靈活
本著“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用人原則,深圳市正進一步探索彈性引才模式。龍華區于2017年3月率先制定出臺了《深圳市龍華區機關事業單位柔性引進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實施辦法》,堅持以人為本,對人才實行“使用彈性、管理軟性、服務個性”的引才模式,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這種機制靈活、便捷實用的人才智力引進方式為各類人才的開發引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閉環體系
縱觀深圳市及全市各區的人才政策,都形成了覆蓋人才引進、培養、流動、評價、激勵、服務及保障的一整套閉合鏈條,從優厚的引才策略、良好的服務環境、科學的評估機制構成了完備的政策體系,達到了引人、用人、留人的最終目的。
三、對我省人才工作的幾點建議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始終對人才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近年來,我省在人才引進、培養、激勵和服務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對比深圳市和各區對人才工作的做法以及發展態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為此,提出四點建議:
1、完善政策體系,形成有效的人才引進制度機制
以哈爾濱為例,幾年來陸續出臺了《哈爾濱市重點企業引進優秀人才申報扶持辦法》《哈爾濱英才集聚計劃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吸引培養人才支持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相關人才政策,建議借鑒深圳市人才政策體系,加強政策設計層面,做好頂層規劃,在政策門類、引才育才機制、人才評價、科學激勵、配套細則、操作流程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構建一整套閉環鏈條,包括頂層法規文件、綜合政策措施、配套實施辦法、具體操作規程在內的四個層次的人才政策體系,形成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省各地可以實施各具特色的人才支持計劃,形成上下聯動、多層次、多渠道、相互鏈接的人才政策體系,使我省人才引進工作實現提升提質提效。
2、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柔性引才模式
市場經濟、科技應用、客觀需求及國際人才流動潮流,催生著人才引進的新形式、新途徑,在引才“組合拳”中,柔性引才模式被探索運用,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提升。建議學習借鑒深圳市踐行“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觀,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柔性引才理念,創新柔性引才機制,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持續的“破”和“立”來破除機制障礙、路徑依賴和方法制約,向市場放權、為人才松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釋放更多的人才紅利。
3、堅持品牌引領,實現引才留人雙豐收
對人才而言,沒有干事創業的平臺,給錢給物也不愿來;沒有好的創業載體,來了也很難留得住。學習借鑒深圳市做法經驗,謀劃建設區域人才工作品牌體系,加大品牌塑造和宣傳力度,使之成為區域人才工作水平和知名度的識別標志,成為當地黨委、政府人才工作的重要形象和主要抓手。人才工作品牌是由若干個體系組成的綜合性工作品牌,比如:品牌性的人才新政、品牌性的人才發展平臺、品牌性的人才開發重要工程、品牌性的人才交流活動等,堅持引育并重,大力引進人才的同時,注重盤活本土人才資源,激發本土人才創造活力,做到人才“引得進、育得出、留得住”,不斷厚實人才基石,實現引才留人雙豐收。
4、堅持問題導向,引才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引才引智,要結合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按照“缺什么人才,開發什么人才,發展什么產業,集聚什么人才”的導向,進一步強化人才開發工作與經濟工作在規劃編制、政策制定、資金配置、平臺建設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克服人才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兩張皮”現象,推進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同優化調整。人才政策吸引的應該是緊缺人才,不僅要符合城市的發展方向,更要與城市資源所能負荷的規模相匹配。城市和人才是雙向選擇,城市要引才,更要把人留住、把人用好,這需要城市提升綜合實力,不可一蹴而就。引才不是一場盲目的競爭,引才有道,方能共贏。
附深圳各區人才政策的相關經驗:
一、南山區:60億支持人才雙創
南山區已經成為深圳人才高地,創新人才集聚地。目前,南山區擁有全職院士12人,比去年增加4人;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68人,同比增加40人,占全市的81%;“孔雀計劃”人才1453人,占全市的70%;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2503人,海歸人才超5萬多人,人才總量居全市第一。
人才資助:2016年,南山區啟動“領航2020人才發展計劃”,誠邀天下英才,全力打造人才創新創業發展生態先行區?!邦I航計劃”打造的是人才政策創新體系,首批出臺的文件包括1個主文件、3個配套文件和1個三年行動方案。為配合“領航計劃”的實施,南山區5年財政收入將超過60億元,全面支持南山區各類人才創新創業。
人才住房:在全區8個街道建設人才公寓,構建覆蓋全區的人才公寓網絡,為在南山各個區域創新創業的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對于無法提供住房的,南山區財政每年投入3億元,用于保障人才住房貨幣補貼。除完成市級人才住房補貼外,為在南山區工作的企業骨干人才提供2萬元一套的人才住房補貼。對經南山區認定的“領航人才”,給予每月最高1萬元的租房補貼。
人才服務:首先人才認定不唯學歷、職稱、資歷和身份,以實際能力和業績為評定標準。其次,發放“領航人才卡”,實現政府資源+社會資源的服務疊加?!邦I航人才卡”持卡人一方面將享受政府服務資源,如:政務快捷、醫療保健、住房保障、學術研修、配偶就業、子女入學、文體活動等服務。在南山區屬醫院設立人才特診中心,為人才提供免費體檢、家庭醫生健康管理服務,以及從人才看病尋醫、掛號、配藥及辦理住院手續的“一條龍”貼心服務。另一方面,南山區攜手民生銀行,為人才提供最高1000萬元的純信用授信,還有如機場貴賓服務、粵卡通、商家購物優惠的個性服務。
人才創業:鼓勵南山區“領航計劃”認定的高層次人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創辦科技企業,推動南山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根據2018年出臺的《南山區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科技創新分項資金實施細則(試行)》,對成立三年內、面積不低于50㎡、人數在5人以上、擁有至少一項發明專利授權的科技企業,給予50萬元資助。同時,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領航團隊”,對本年度和上年度已獲深圳市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資助的創新人才團隊成立的企業或引進該團隊的南山區企業,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資助。
二、福田區:推“大禮包 ”吸引人才
人才資助:2016年福田區以區委“一號文件”形式印發了《關于實施“福田英才薈”計劃的若干措施》,在人才的認定、投入、引進、培育、激勵、服務等六個方面提出16條措施,加大人才發展資金投入力度,區財政未來5年投入不少于10億元資金。同時,加大產業發展和創新人才激勵力度,區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資金,對轄區企業上一年度在產業發展與自主創新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按貢獻度給予配套獎勵。
人才住房:已獲評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孔雀人才的“福田英才”選擇人才安居住房的,按市高層次人才安居有關規定執行;選擇在轄區內租房的,在獲得市級補貼基礎上給予100%配套補貼。福田區將集中建設100套以上配套家居設施的“英才公寓”和500套以上“人才迷你公寓”,為各類人才解決來福田工作初期的短期住宿要求。開辟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實施人才安居工程,五年內提供1.5萬套以上人才住房,切實解決各類人才就醫、子女入學等實際困難。
人才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設立人才服務點、指定人才服務專員、發放“人才??ā?,人才可憑卡直接到相關服務平臺或部門享受子女就學、醫療保健、文體活動、政務辦理等便捷服務?!案L镉⒉拧卑磪^相關規定享受保健待遇,享受區屬定點醫療機構優先就診服務及每年一次免費高端體檢服務?!坝⒉潘C”計劃圍繞體制內外職業發展的需求,在人才自主創業、學術研究、等級提升、職務晉升、崗位尋聘、人才舉薦方面,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最大程度地激發人才職業發展的活力。福田區計劃通過科研資助,升級獎勵、考證獎勵、生活補助、研修津貼、課題資助、培訓掛職等多種形式,加大扶持專業人才能力提升和人才隊伍學術研修的力度,鼓勵轄區各類人才在福田干事創業。
人才創業:根據2017年出臺的《深圳市福田區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福田區對上年度“珠江人才計劃”團隊、“孔雀計劃”團隊創辦的企業按第一檔次(國際領先)、第二檔次(國內頂尖、國際先進)、第三檔次(國內先進)分別給予5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支持。
三、寶安區:杰出人才可獲1200萬元獎勵
人才資助:最高端的杰出人才可獲得市、區各600萬元的獎勵補貼;基礎型的人才可獲得博士6萬元、碩士5萬元、本科3萬元的租房和生活補貼。
人才住房:寶安區計劃在2020年前在每個街道規劃建設至少一個人才驛站,每年供給不少于2000套人才住房。區級高層次人才可享受最高10年、每月5000元的租房補貼,或者免租入住,最長10年、面積9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教育、衛生領域高層次人才特別優秀貢獻突出的可終身免租租住。
人才服務:寶安區正在高標準打造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寶安人才園),計劃引進一批知名人力資源服務企業、行業協會和人才孵化器,籌備建立寶安“工匠聯盟·工匠基地”和“大學生實訓基地”,打造人力資源服務“十大平臺”,全面服務寶安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創新創業。此外,寶安區還將組建人才服務專員、人才義工隊伍,為院士、“千人計劃”人才提供一對一保姆式服務,為高層次人才及團隊提供個性化“菜單式”服務,為百強企業提供專員對接及跟蹤服務。
人才創業:根據2016年出臺的《寶安區貫徹落實
四、龍華區:人才分類資助
人才資助:龍華區龍舞華章計劃高層次人才分A類、B類、C類人才,分別為:1、A類人才包括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全括深圳市后備級及以上人才)和孔雀計劃人才(包括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C類及以上人才),在龍華區創新創業的,按照市給予的160萬元—300萬元獎勵補貼標準予以等額配套獎勵補貼。2、B類人才包括國家各部委、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計劃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的高層次人才,經認定后按照市后備級人才獎勵補貼標準(160萬元)的80%給予獎勵補貼,即128萬元。3、C類人才(成長型高層次人才),按照龍華區成長型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認定后,按照市后備級人才獎勵補貼標準(160萬元)的40%給予獎勵補貼,即64萬元。
人才住房:1、龍舞華章計劃高層次人才:符合條件的龍舞華章計劃A類、B類、C類人才,在享受相關獎勵補貼的同時,可按規定享受市有關高層次人才安居政策,或選擇最長3年、每月最高0.5萬元的租房補貼,或免租入住最長3年的人才住房,面積標準按照市、區相關文件規定執行。2、中、初級人才:堅持實物配租和貨幣補租相結合,以貨幣補租為主、實物配租為輔,對符合條件、未實物配租的中、初級人才,給予一定租房補貼解決人才住房困難。3、大學生:符合條件的新引進入戶且在龍華區就業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的學歷的人員和歸國留學人員,在市發放本科每人1.5萬元、碩士2.5萬元、博士3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的基礎上,一次性給予等額配套租房和生活補貼。
人才服務: 2017年3月28日龍華區召開了首屆企業服務大會,提出以載體建設、政策扶持、人才服務、城區環境、公共配套、市場環境、服務效能等7個方面為抓手,營造深圳最優營商環境。
人才創業:根據2018年出臺的《深圳市龍華區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實施細則》,對廣東省“珠江計劃”和深圳市“孔雀計劃”創新創業團隊創辦的企業,給予上級扶持金額50%、不超過500萬元的配套扶持,給予最長5年累計不超過1000萬元研發投入激勵以及5年累計不超過800萬元的房租補貼。對國家“千人計劃”項目、深圳市認定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創辦的企業,根據人才認定層級,可給予最長5年累計不超過700萬元研發投入激勵以及最長5年累計不超過800萬元的房租補貼。